●首页 加入收藏 网站地图 热点专题 网站搜索 [RSS订阅] [WAP访问]  
语言选择:
英语联盟 | www.enun.cn
英语学习 | 英语阅读 | 英语写作 | 英语听力 | 英语语法 | 综合口语 | 考试大全 | 英语四六 | 英语课堂 | 广播英语 | 行业英语 | 出国留学
品牌英语 | 实用英语 | 英文歌曲 | 影视英语 | 幽默笑话 | 英语游戏 | 儿童英语 | 英语翻译 | 英语讲演 | 求职简历 | 奥运英语 | 英文祝福
背景:#EDF0F5 #FAFBE6 #FFF2E2 #FDE6E0 #F3FFE1 #DAFAF3 #EAEAEF 默认  
阅读内容

CET-4阅读理解复习精讲

[日期:2007-04-28]   [字体: ]

近几年来,无论大学英语四级大纲如何修改,其中的阅读理解部分一直占有最高的分值比例。因此,加强阅读理解能力便成了考生的复习重点,这一方面需要考生平时注意锻炼基本功和积累阅读技巧,另一方面也要求考生对四级阅读理解文章的类型和相应的测试特点有充分地了解。

       一)由于大部分考生侧重于练习阅读技巧,却往往忽视了自己在做题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错误方法,因此这里首先让我们来看一下考生在做阅读理解题时经常遇见的问题:

       1 阅读速度较慢 

       1)许多考生在做阅读理解题的时候总是觉得阅读时间太短,根本不够用,其实这是由于他们没有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而造成的。有些考生在阅读文章的时候,一次只能看到一两个词,视域太窄;还有些考生习惯用笔或直尺指着文章逐词逐句地读,这一下意识的动作也会妨碍考生集中注意力,自然影响了阅读速度。

       2)在英语考试中,还有很多这样的考生,他们往往习惯在阅读文章的时候有声或无声地跟读。很多考生以为这样可以帮助自己更清楚地理解文章大意,殊不知这反而会影响阅读速度,因为人们的视读速度是要比朗读速度快许多的,文章中的一行文字你也许一眼就可以扫过,可是要全部读完却需要几秒钟的时间。有声或无声的朗读必然会分散考生的注意力,影响大脑的思考,从而限制了考生视读速度的提高。

       3)考生在阅读文章的过程中还经常容易犯“主次不分”的毛病,这里的“主次不分”指的是考生过多地把注意力集中在对某个句子语法结构的反复分析上或是对某个生词意义的反复推测上,从而忽略了阅读时间的要求,阻碍了对文章结构总体的把握,结果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有时候这种做法还会使考生产生焦躁情绪,丧失做题的自信,不利于后面的答题。

       2 靠主观臆断答题

       阅读文章的时候,有些考生一旦遇见了自己熟悉的题材,就迫不及待地凭借自己的主观臆断去答题,这虽然可以提高考生的做题速度,但是却忽略了作者思维的发展过程,回答问题的依据不是建立在作者观点的基础上,错误自然也就不可避免了。

     3 忽略了句子及段落之间的逻辑关系

       不少考生对文章中句子以及段落之间的逻辑关系不够重视,不能很好地从总体上弄清文章的主旨和层次,抓不住文章的重点,从而导致了答题的片面性。

     (二)对症下药,让我们来看看相关的对策:

     1.考生在平时的阅读练习中要有意识地去拓宽视域,扩大阅读单位,尽量以意群为单位进行跳跃式阅读,把注意力集中在文章中出现的关键名词、动词或表示作者态度的形容词、副词等关键词上,而一些非重点的介词、冠词等虚词则可以忽略。

     2.摒弃阅读时有声或无声地跟读的坏习惯。

       3.答题时尽量减少回读文章中某一段落或句子的次数,因为这种反复必然会延长阅读时间,同时也要求考生必须掌握下面两种基本的阅读技巧:

       1)略读——所谓略读,就是指考生必须以跳跃式阅读的方式尽快抓住文章的主旨,了解文章的结构,并从文章的关键词中获取相关信息加以综合理解。略读时的重点应该是文章的首段和结尾段,以及各自然段的首尾句。在略读的过程中,考生可以把不熟悉的生词先放在一边,只领会句子的大意即可;如果遇到一些比较难懂的长句,考生可以通过分析其语法结构忽略其中的细节描写部分,从而直接读出它的中心含义。通常,略读法适用于考查文章的主旨和大意型试题。

       2)寻读——所谓寻读,是指考生在读完问题后,有针对性地在文章中寻找相关信息。寻读应该建立在略读的基础上,考生要把题干和选项中的关键词牢记心中,再在文章中为相关的答案定位。在这一阶段,考生可以在文章中的关键信息词或句子旁用圆圈、下划线或星号等自己熟悉的符号做好标记,从而节省寻找答案的时间,提高答题速度。寻读法一般适用于考查事实和细节型试题。

       4阅读文章时,考生的思维要跟随作者的观点变化而不断发展,不能按照主观臆断答题。

       5.注意从总体上把握文章各段和各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文章各段间的逻辑关系一般都出现在文章的开头或结尾,考生既要能够根据上文信息,对下文可能出现的信息加以推测;又要能够围绕文章的中心思想对文章之后可能出现的内容进行预测。在判断上下文的逻辑关系时,考生还要特别留心过渡性词语的使用。句与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大部分情况下则是没有什么标志性的过渡词语的,这就要求考生学会识别句群,因为在一篇文章中,往往几个句子都是围绕某个特定的话题展开说明和解释的,这些句子不但在意思上相互补充,而且还可以为考生提供理解这一句群中某句话的线索。

     (三)既要“知己”,也要“知彼”,考生很有必要了解在英语四级阅读理解部分所出现过的文章类型和相关的应试重点:

       1. 自然科学类文章

       自然科学类文章一般是科普性短文,内容涉及生物、天文、物理等各领域,体裁多为对不同的科学见解进行比较的议论文或者是描述某一科学原理或自然现象的叙述文。在阅读此类文章时,考生要把握好以下几点:

       1)领会文章主旨

       科技议论文经常是开门见山地提出文章的中心议题,然后围绕这个问题展开讨论,提出赞同或反对的观点。在答题时,考生有必要仔细了解文章中各方面对同一问题的不同看法,不要把不同的观点混淆。

       科技叙述文也往往是在文章的一开头便提出主题句,说明某个自然现象与科学原理之间的联系,然后其余各段围绕这个中心展开分析,因此考生要特别注意文章篇首的主题句,同时要兼顾收尾句段,从而快速地把握文章大意。在文章的主题句不是特别明显的时候,考生要学会忠实地按照作者的思路去归纳和总结。

       2)记忆关键数据

       为了更直观形象地说明某一自然现象或科学原理,作者经常在科技文章中列举一些具体的数据,而这些数据往往也就成了细节型考题的测试内容,因此考生在略读阶段可以有意识地在自己认为重要的数据旁边做下记号,这样在寻找答案的时候就可以省下不少时间了。有时候问题答案所需要的数据是要经过计算才能得出来的,这时考生就应该注意着重理解数据的内涵与其他事实间的内在联系。

       3)思维跟踪作者观点的发展

       在科技说明文中经常出现这种情况:作者在文章开头所提出的观点或想法也许正是作者在下文中所反对的。这时候考生千万不可以只凭借篇首的一两句话过早地下结论,而要留心作者自身观点的发展,体会作者真实的态度和意图。

       2. 社会问题类文章

       社会问题类文章的涉及面很广,包括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体裁以议论文为主,阅读社会问题类文章尤其要注意把握文章的主题。文章的主题反映的就是作者的倾向和文章的观点,把握了文章的主题,考生在答题时便能把握住贯穿全文的中心思想,而社会问题类文章的主题不外乎以下这两种情况:

       1)社会问题类文章通常在开头就提出某种观点,然后在第一段的后半部分提出相同或者相反的意见,接下来的内容便围绕这个观点展开分析,这里作者主要是通过举例子来说明这个观点是否合理,在文章的最后一段则往往是用表达作者鲜明倾向的话语作为结论。

       2)文章的第一段提出某种社会现象,其他部分都是围绕这一社会现象的起因、影响等展开分析。

       3. 人文科学类文章

       人文科学类文章的内容可以包括艺术、文化、教育、历史、地理、经济、法律等等,这一类文章的体裁主要有信息型和评论型两种。

       1)与上面的社会问题类文章不同,考生在阅读人文科学类文章前应该首先分清其类型,这有利于考生进一步抓住主题:

       A 信息型文章,顾名思义就是介绍人文科学领域内某种新观点、新潮流的文章,这类文章也可以是介绍人物生平的传记。

       B 评论型文章,一般是对某种人文科学观点的评论,也可以是对某种艺术形式的评价。

       2) 注意阅读文章的细节内容

       在人文科学类文章中,有关历史、地理、文化、经济等方面的细节和事实往往是事实细节型题目的考查内容,所以考生在阅读时要有意识地注意何人(who)、何事(what)、何地(where)、何时(when)、为什么(why)以及怎样(how)这些细节内容。

       3)了解各种观点

       在人文科学类评论型文章中,作者通常是对某个新理论、新观点、新潮流展开评论,同时表达出自己的观点和意见,而文章后的问题也多是针对这点来设计的。例如:

       According to the author, ____________.

       In the view of sb. , ____________.

       The author states in the passage that ____________.

       It can be inferred from the article that __________.

       The story shows that ____________.

       因此,考生必须清楚地了解作者对文章中提出的观点所持的态度,不要把作者本人的观点和他人的观点混淆,更不要凭自己的主观判断去答题,以免答非所问。

   免责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果您(作者)发现侵犯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50662607,本站将立即删除!
 
阅读:

推荐 】 【 打印
相关新闻      
本文评论       全部评论
发表评论

点评: 字数
姓名:
内容查询

热门专题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