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就接触过很多学生,从小学或初中开始,学了十来年英语,到头来面对外国人,却张不开嘴,都成了英语“哑巴”。这种情况在老外看来简直不可思议,因为学英语、说英语是很稀松平常的事,学了便大胆开口说,说错也不要紧。而中国人往往把英语看得意义非凡,背单词、抠语法、应付考试,英语成了不得已而为之的苦差事。中国人将英语这种技能的东西看得过于沉重,再加上含蓄谦虚的天性,使得原本可以轻松应对的英语交流变得“难以启齿”了。
这种状况正折射出很多人学习英语的困境。而不断兴起的多种英语培训,正是针对这一困境提供了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
方案一:“母语”式教学
所谓的母语式教学,就是让英语类似母语,像学习中文一样学英文。
我们知道,一门语言,最重要的功能是作为一种交流工具。如果为了应对考试而学英语,便偏离了它“用”的功能,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学习者如果只是通过花大量时间精力去死记硬背,无疑是把一门活生生的语言学“死”了。所以,英语学习只有扎根于“用”的土壤,才会展现其蓬勃的生命力。
英语教学之所以费时低效,是因为我国的英语教学跨越了学生用英语进行日常交流的阶段,直接进入了系统的语言知识的学习。这种有违语言规律的“跨越”,使学习者大多无法适应,所以感觉英语难学。而作为母语的汉语,我们从咿呀学语到入学前这段时间,已经基本具备了日常交流的能力,然后进入小学低年级的字词学习,随着年龄的增长,再渐渐过度到句、篇、章的学习,这个学习过程一直持续到大学阶段。如果英语学习能和汉语学习一样,在学习者基本具备了日常听说能力的基础上,再进行英语教学,则是最符合语言规律的有效方法。但这个逐步深化的过程显然耗时又耗力,绝不是每个家庭都能够担负起来的。
例如,迪诺少儿素质英语能帮中国孩子从小适应英语母语式学习,针对1—12岁不同年龄段孩子的特点,让中国孩子真正可以在纯英文的环境里学习,快速提高英语学习的适应性。更有原版引进符合孩子成长规律的《Let me fly》、《April》等风靡亚洲的英语课程,把“母语”式教学真正融入孩子们的学习生活中,让中国孩子学英文更自然、更快乐。
方案二:“英语”式思维方式转换
中国人学习英语习惯采用“英译汉”的方式,也就是见到英语,先用汉语的思维习惯来思考,想好用汉语如何表达,然后又翻译成英语。结果不仅影响英语的表达效果和速度,更导致英语不能灵活运用,没有形成英语的思维能力。实际上,英语学习更是一种思维的学习,最大限度地让学生达到“用英语学英语”,实现英语思维的建立。
英语,实际也是一种思维的外化表现形式,而思维又是文化范畴的东西。学习英语就是有意识地感受并适当建立英语逻辑的过程,而不是对单词、语法教条的死记硬背!
学习英语时,要注意培养一些好习惯,如多使用英英词典少用英汉词典、多听英文广播、多看原版文学作品、多与使用英语语种的人进行交流等,贵在坚持。
参加全外教授课的英语培训就是个很好的选择。像西岸国际语言中心的高端实用商务英语、多彩互动生活英语等,都在强调英语学习实用性的基础上,注重全英文环境下的口语交流和学生英语思维方式的培养。其中一个学员韩雅文就告诉我,在西岸国际语言中心的纯外教教学,可以使学员在一开始就掌握比较准确的语音,对日后的帮助特别大。她自己更是感觉到听力和口语方面的巨大进步,这跟以往在学校里由中国老师教英语的感受有很大不同。
方案三:“浸入”式语言环境营造
浸入式(immersion)教学模式最早起源于加拿大。用个形象化的比喻,浸入式英语学习法就是让学生在纯粹的英语环境中学习,不说中文,就像在泡“英语澡”。
也就是说,英语在浸入式教学中,不仅是学习的内容,而且是学习的工具。浸入式教学使传统的、孤立的外语教学向外语与学科知识教学相结合的方向转变。语言与学科内容相结合的教学为学生使用英语提供了广阔而丰富的语言环境。
有教育专家就曾表示,英语同我们的母语一样,只有基于语文、数学等学科知识,成系统、成体系地学习,将英语思维、英语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在香港、新加坡等很多母语非英语的发达地区,孩子们学的就都是浸入式学科英语,即用英语去学语文、数学等学科知识。学校不仅营造一种全英文的环境,更强调学生基于学科知识体系,逐步获得纯英文思维和创造能力。这一理念,在西岸国际语言中心得到了很好的发挥,开发了细分行业的英语课程,将英语与具体行业相结合,增强了英语学习的系统性、针对性。
其实,让英语走出“难以启齿”困境的三个方案是相互渗透、相辅相成的。无论哪种方案,关键是看如何学习对自己最有效。要想说一口漂亮地道的英语,首先还是要摆脱害羞心理,先让自己大声说出来!